法治筑基团结稳疆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 2025-09-24 18:03:55  作者:李天琪

图片

人们在新疆吐鲁番特色葡萄集市上品尝葡萄 新华社记者陈朔/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贯穿于新疆各项工作的始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民族团结、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团结稳疆、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石榴籽相拥的互嵌式社区

游客在新疆库车市龟兹小巷欣赏乐舞表演 新华社记者孟涛/摄

和田地区墨玉县,新疆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自古便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2025年7月16日,阳光洒在墨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的玻璃幕墙上,来自北京的42名师生缓缓走进馆内——指尖拂过弹拨尔琴弦,在互动装置前驻足探索,在情景再现中静静聆听,仿佛穿越时空,与百年征程里那份滚烫的信仰力量对话。自今年开馆以来,这里已成为各族群众的“精神打卡地”,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从凝视展陈到心生共鸣,在一帧一画、一件一物中读懂信仰的力量,也触摸到民族团结最深沉的内涵。

民族团结的故事,不只在展馆里展陈,更在新疆的街巷社区、烟火日常中上演。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南路街道团结西路社区,是一个居民、商业混合型社区,居住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51%。这里活跃着15个社会组织。社区党委书记玛依拉·吐尔逊带领社区探索出“1+N”工作法——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红色帮帮团”志愿服务品牌,延伸多个群众自治协会,以满足辖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类需求。

一年前,茹柯耶·喀迪尔在社区帮助下成功创业,如今不仅在乌鲁木齐拥有两家甜品店铺,还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有分店。今年得知社区有居民找不到工作,她便主动为4名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妇女提供就业岗位,积极回馈社区。“你们帮我解决创业难题,从店铺选址到经营指导事无巨细,现在轮到我回馈这个大家庭了。”茹柯耶对社区工作人员说。

“你给小房子涂橘色,我来涂绿色。”2025年5月21日,团结西路社区联合辖区幼儿园,邀请辖区各族居民和幼儿园师生,开展共绘民族团结画卷活动。活动中,5岁的王怡晗和娜吉拉·阿合买提江一起商量着最后的涂色环节。

此次活动以绘画为主题,拉近了社区小朋友们间的感情。此外,社区注重以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举办百家宴等方式,让各族居民共同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文化,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肉孜节、古尔邦节怎么过?我们搭起百家宴,邀请各族居民带来自家的特色美食,围坐在一起品尝、唠家常。这样既能让其他民族的居民直观感受这两个节日的独特氛围与文化底蕴,也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情谊。”玛依拉介绍道。

同样热闹的场景也出现在中秋节。节日来临,社区搭起百姓大舞台,一个个精心编排的节目在观众的阵阵掌声中接连上演。手工月饼制作区更是人气爆棚——辖区的居民围坐成一圈,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巧手做饼,揉面、包馅儿、压模……亲手参与制作的过程,不仅让人们沉浸式体验到传统节日的乐趣,更在默契协作中让彼此的关系愈发亲近。

像团结西路社区这样的互嵌式社区,在乌鲁木齐乃至全疆还有很多,它们如同坚实的纽带,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更成为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生动实践。

多语种诉讼服务架起暖心桥梁

“现在家里有网络就能接受法律服务,真是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2024年5月底,喀什地区伽师县村民帕提古丽与其他23名乡亲受邀走进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在立案诉讼服务大厅,干警们热情细致地讲解着现场立案、网上立案的流程,帕提古丽一边认真聆听、观摩,一边提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困惑。参观结束时,她由衷发出了上述感叹。

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千年古城,喀什向来是各民族共居共乐的大舞台。当天的活动,正是喀什中院精心策划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法旅融合活动。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干警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鲜活案例,让村民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理解。

为依法保障各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参与诉讼的权利,在自治区高院统筹下,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国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以乌鲁木齐县人民法院永丰渠人民法庭为试点,探索研发了多语种语音智能转写和翻译系统。自2021年投入使用以来,该系统已累计服务123万余次,转写语音时长达8.2万小时、文字量6.4亿字,翻译文书材料15万余份,保障庭审超1.25万场次——既为少数民族语言案件当事人当了随叫随到的“数字翻译官”,也为法官庭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智能书记员”和“智慧评查员”,以数字化赋能让各族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新疆各级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还在不断升级“暖心服务”,12368诉讼服务热线配备的11名精通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工作人员,以及诉讼服务中心的双语导诉员,都在用贴心服务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诉讼体验。

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一幕幕司法为民的动人场景,正伴着天山的风、草原的云徐徐铺展——

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喀拉玛盖人民法庭的“冬不拉调解室”里,悠扬琴声伴着法音流淌,化解矛盾于无形。昆仑山下的牧道上,法官策马前行,马背驮着的国徽在风中闪耀,向着牧场深处的群众奔赴。吐鲁番吐峪沟景区里,鲁克沁人民法庭的巡回普法“小摊位”热闹开张,把法律知识送到游客与村民身边。盛夏的伊犁那拉提景区游人如织,“马背普法”活动如火如荼,法治之声随马蹄声传遍草原……这些生动的法治实践,正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案、审判、执行工作各环节的鲜活写照,法治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民族团结之花,引领社会风尚。

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多元共治

在社会治理实践中,新疆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实际特点,紧扣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持续深化社会治理领域的理念革新、机制重塑与手段升级,以系统性创新举措推动高效能治理。

“玛依努尔阿姨,这是我们新来的警格员邱明阳,以后家里有急事,子女在外地回不来,你就打这个卡片的电话,我们就能赶过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梧桐村社区民警张凤鸣跟往常一样,来到独居老人家中,询问她近期生活状况。

2023年起,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米东分局探索“警格+网格”融合治理模式,将原有社区划分为一百多个警格,和社区网格一一对应,共同开展社区治理工作。警力向网格延伸,服务向网格开展。社区警务团队成了老百姓见得着面、说得上话、互相认识的朋友家人。

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最要紧的是让老百姓“有处说理、有地解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多头跑”向“一站式”转变,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法治引领、服务为民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走进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综治中心,“一站式”大厅内,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26个部门和专业力量窗口有序排列,还设有15个特色调解室及若干专业性工作室,让群众走进一扇门,即可化解千千结。

遇到烦“薪”事?劳动纠纷一站式调处中心来帮忙;小两口情感不和起争端?温馨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可解忧;物业服务起纠纷?专业的物业纠纷治理工作室着手联调……对老百姓来说,遇到这些纠纷都可以到高新区综治中心“找个说法”。

“不仅要解矛盾,更要聚人心。”高新区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马海超说。中心统筹各社区综治中心力量,依托“一老一小”服务阵地,把“讲国语、讲法律、讲政策、讲故事”的活动办得有声有色:青少年书法课上,汉族孩子和维吾尔族孩子凑在一起,比谁写的“民族团结”四个字更工整;京剧兴趣班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领略国粹的魅力;爱国主义电影放映时,老人们给身边孩子讲起过去的故事……

到了成年人这儿,“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更是暖到了心坎里:古尔邦节时,干部们提着清油、馓子走进少数民族群众家,跟着学做手抓饭。春节前夕,社区活动室里,汉族居民教哈萨克族邻居包饺子,案板上的面团捏出了元宝的形状。端午节的树荫下,各族居民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糯米、红枣的香味里,不同民族的语言亲切交织成一片。马海超说:“这些小事看着普通,却能让心贴得更近。”

而马海超自己,也是民族交融的见证者。14岁那年,他背着书包从新疆远赴浙江宁波中学读内高班,后来又考入西安交大国际法学院,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我知道在外求学、就业的不易,所以特别明白,让少数民族群众稳定就业、融入社会,是民族团结的‘定心丸’。”他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件事:在综治中心的统筹下,辖区物流公司建起了就业帮扶基地,从南疆疏附县来的小伙玉苏普江,在这里找到了分拣员的工作。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特别勤快,别人下班了他还在熟悉流程,仅一年就升了管理岗。后来,他在乌鲁木齐安了家,完成了从外来务工者到新市民的幸福蜕变。正是无数个这样心手相连的瞬间,筑就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坚固长城。

库尔班精神照耀爱国路

“我们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国家为我们提供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每天清晨在安宁中醒来,安心地去生活、工作、学习,追逐自己的梦想,这背后是国家的默默守护……”2024年10月7日,和田地区拉斯奎镇墩阔恰村的晨光里,升国旗仪式后,五星红旗风中飘扬,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开启每周一10分钟的“学法时刻”。

和田地区司法局副局长巴哈古丽·艾合买提以“增强国家意识,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为题,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把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糅进身边的故事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每个人心里扎得更牢、长得更稳。

2025年7月24日午后,烈日炙烤着和田地区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托格日尕孜村,村委会院子里,临时搭建的泳池中,十几个孩子正嬉水打闹,飞溅的水花映着笑脸,驱散了夏日的燥热。村党支部书记李好强向记者介绍,暑假期间为防范学生溺水,村委会支起这个简易泳池,让孩子们安全玩水避暑,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夏日乐园”。

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村委会会议室,另一番热闹景象映入眼帘:二十多名学生围坐在凉爽的房间里,有的埋头写作业,有的轻声交流读书心得。五点整,灯光骤暗,“嘘,电影要开始啦!”一阵轻语后,会议室前方的投影幕布亮起,《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经典画面缓缓展开,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

在和田,说起爱党爱国的榜样,一位老人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村是库尔班大叔的故乡,是由汉、维吾尔、回、蒙古等10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李好强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上世纪50年代,库尔班·吐鲁木“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传遍神州大地,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心向党的生动注脚,更镌刻下热爱祖国、团结互助的精神印记。

时至今日,库尔班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续。于田县以库尔班·吐鲁木爱国爱党、扎根群众的精神为内核,建成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创新推出“库尔班大叔听查理调议访‘六步法’”调解模式,探索出贴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同时,组建库尔班·吐鲁木精神宣讲队,让这份赤诚情怀走进机关、社区、企业、乡村、学校。策划大型歌舞剧,以艺术之力再现其感人事迹。深挖历年国家、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与道德模范的故事,让正能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如今的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已是新疆大地上举足轻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这里追寻红色记忆,让库尔班精神如星火燎原,凝聚成维护祖国统一、守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力量。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各族人民将继续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以法治为保障,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新疆大地永远绚烂绽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民主法治建设成就与展望”系列报道之二|法治筑基团结稳疆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记者 李天琪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35期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