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调解室”里奏出和谐曲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   发布时间: 2023-11-27 19:55:30  作者: 张婷

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奶茶、吃着点心、弹着冬不拉,你说几句、他说几句……这样的调解纠纷场面在福海县人民法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很是平常。这里也因此得名“冬不拉调解室”。

初冬的福海县喀拉玛盖镇,气温逐渐下降,寒意逐渐增加。这里是距离福海县城最远的一个牧业乡镇,也是全县最大的一个乡镇,辖区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其中80%以上为哈萨克族。

坐落在此的福海县人民法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管辖着17个行政村、万余人的家长里短。尽管法庭只有1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1名法警,但每年都要办理300多起案件。他们常年驻守基层,用脚步丈量着山区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这里的公平正义。

mmexport1700798732331
福海县人民法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办案人员常年驻守基层,用脚步丈量着山区的每一寸土地。阿热艾·巴合特别克供图

牧区法庭里传来冬不拉声

11月20日一早,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庭长阿热艾·巴合特别克将5岁的孩子交给父母照顾,自己便匆匆赶往单位,这天,她的行程已安排满满,一次现场座谈、两张传票送达、三件现场调解……

“现在一部分小羊羔死了,当时协议里说得很清楚,今年产的羊羔一人一半,现在我的损失谁来负责。”

“羊羔得病不是人为造成的,代牧费你一定要付给我。”

……

阿热艾刚踏进办公室,就看见这幕争执的场景。村民哈某情绪激动地讨要自己给阿某家的代牧费。

阿热艾和在场的另一位同事把正在争吵的二人约进两间调解室,分别了解情况。

待双方情绪平稳后,阿热艾把当事人请进“冬不拉调解室”,端上热乎乎的奶茶,摆上香喷喷的包尔萨克,冬不拉乐曲响起来,两位村民面对面坐到了一起,阿热艾结合法律知识、乡亲间的相处之道给出了观点,最终双方采纳了法官的建议。

类似这样的场景,“90后”庭长阿热艾时常面对。

mmexport1700803296868_edit_24355103880499
法官阿热艾·巴合特别克(左二)为村民调解纠纷。本人供图

2021年,阿热艾从县人民法院调到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工作。她说,之前的老庭长碰到案件最爱说一句话:“办案连着民心,多替群众想一想。”长期在基层进行民事审判,老庭长深知牧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大多是普通牧民百姓,他们大多生活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牧区,诉讼也多是婚姻家庭、民间借贷、草牧场纠纷等案件,因此,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要更注重调解方式的运用。有时案件调解一遍不行,他就去调解两遍、三遍,往原告、被告家里跑几趟、十几趟。

“头顶的国徽、胸前的法徽,更多时候是责任和担当。”阿热艾说,在老庭长的教导下,她学会做好调解工作要讲求“亲、和、忠。”所谓“亲”就是将当地村民习惯于围着餐桌、吃着包尔萨克、喝着奶茶,边弹奏冬不拉边闲聊的民俗搬到调解室,在轻松的氛围中达成和解;所谓“和”字,取自冬不拉和谐的音律与当事人握手言和寓意;所谓“忠”就是法官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就是设立“冬不拉调解室”的由来。

阿热艾说,自2015年“冬不拉调解室”成立以来,喀拉玛盖人民法庭运用“冬不拉调解法”共化解矛盾纠纷1400余件,诉前调解、就地化解纠纷1100余件,诉源治理成效明显。

“虽然大多都是村民之间的小纠纷,但是小事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实行‘冬不拉调解法’以后,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阿热艾说。

“马背法官”辗转冬夏牧场

地广人稀,司法服务半径大,交通通讯均不便,仅依靠传统的审判方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新需求和新期待。因此,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在牧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十年来,喀拉玛盖人民法庭的法官们跑遍了喀拉玛盖镇17个村的角角落落,辗转于冬夏牧场之间,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被他们亲切地称为“马背法官”。

“有时调解一起案件并不顺利,我们要花几天到十几天时间调查取证,给老百姓做思想工作。”阿热艾说。

福海县齐干吉迭乡齐干吉迭村村民赛某与阿某本是和睦的邻居,但是羊群却打破了这份和谐,2022年10月至12月期间,赛某家里的羊群因疏于管护多次进入阿某家地里,阿某屡次驱赶至赛某家并表示希望其管护好羊群。

12月底,羊群的再一次“光临”,彻底激怒了阿某,他一气之下便将赛某家18只羊的一边耳朵割掉。至此,矛盾进一步升级。

受理案件后,阿热艾组织双方当事人在司法所进行调解,第一次调解并不顺利。阿热艾去实地查看了解案情,一次次前往原告、被告家,明确分歧点后,把双方请到“冬不拉调解室”进行劝说。

经过多次劝说,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法官组织双方到现场执行协议内容,被告阿某把自家18只羊赔偿给了原告,把原告赛某家被割耳的羊赶回了家,双方互相道歉,握手言和。

“为了牧民的事儿,再崎岖的路也得走,再遥远的地方也要去。因为我们肩上扛着的,是责任和担当。”阿热艾说。

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刘先生您好,月初调解的与叶某的民间借贷纠纷,对方是否已给付完毕?”喀拉玛盖人民法庭法官助理莫勒德尔·塔布斯打开电子统计表,逐一进行电话回访。

得到当事人的肯定答复后,她在表格中敲下“已履行”。每周,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工作人员都会根据工作情况对表格进行更新,并定期对已生效案件的履行情况进行电话回访。多跟进一步对于实现案结事了往往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履行回访”工作法,通过跟进督促自动履行,使权利实现“一步到位”。

近年来,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形成以“冬不拉调解室”为主阵地,“牧区三办工作法”和“乌伦古经验”为两翼的司法服务新模式,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所谓牧区三办工作法,即“集中片区共办、分散片区约办、远征牧场跟办”工作方法,法官不定期地前往化解矛盾,坚持就地办案、当庭调解、当庭结案、督促履行,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群众的家门口。并在喀拉玛盖镇17个村设立了人民调解室,积极开展毡房调解、田间调解、巡回法庭等活动;在偏远牧区设立了巡回审判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方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冬不拉调解室”“冬不拉调解法”相继两年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法庭先后荣获“自治区平安建设先进集体”、“自治区法院最美人民法庭”荣誉称号。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推出“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推动诉源治理”典型案例,发布第五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其中,喀拉玛盖人民法庭“新时代边疆‘牧区法庭’奏响乡村和谐最强音”案例成功入选。


责任编辑:田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