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海拜提·阿卜杜拉:情到了,气更顺了
来源:石榴云/新疆法制报   发布时间: 2023-06-02 17:14:28  作者:张蕾 赵书城 孙兴隆 朱军锋

5月20日,穆海拜提为当事人调解纠纷。通讯员 张蕾摄

“你看,这是我父亲在世的时候,阿某给他写的欠条,现在我父亲已经去世了,钱还没有还完。”

“这个钱我还了,你清楚的。”

5月20日,和田市肖尔巴格乡司法所巴旦木调解室专职人民调解员穆海拜提·阿卜杜拉坐在当事人中间,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

这是一起借贷纠纷,当事人点名找穆海拜提调解。

“你们都冷静一下,这事我管,一定给你们一个说法。”穆海拜提说罢,双方当事人安静下来。

2019年,古某的父亲给阿某借了7000元钱,欠条上约定欠款于2021年12月还清。2022年8月,古某的父亲因病去世,收拾父亲遗物时,古某发现了这张欠条。随后,古某多次与阿某联系讨要欠款,阿某称欠款早已还清,又拿不出证据,与古某发生纠纷。       

“我这里应该有还款的证据。”了解情况后,穆海拜提起身打开档案柜,稍加思索,她找到了3份阿某此前还款的记录。

看到还款调解书,阿某也回忆起来。

“2021年12月,我没有如约还钱,古某的父亲通过司法所找到我,经过调解,我陆续还了3次钱,都在这里签过字,还剩1700元钱没有还。”阿某说。

另一边,古某看完还款协议后心服口服,同意阿某按照1700元欠款返还。阿某随之表示,将在7月底还清欠款。

只有捧着一颗真心,多看、多听、多走、多想,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身本领才能派得上用场。

34岁的穆海拜提从事调解工作已有7年了,经她调解的矛盾纠纷很多。如今,遇到棘手的事,群众会点名请她来调解。

“调解有啥秘诀?”记者问。

“调解是个技术活,要想双方都满意,就要情理兼顾、真办事。”穆海拜提总结道。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穆海拜提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号码对全乡群众公开。只要没有实在走不开的事情,即使晚上接到需要调解的电话,穆海拜提也会立即赶到现场。

“第一时间去,群众觉得受到尊重,气就消了一半。”穆海拜提说,减少矛盾的发酵时间可为调解争取更大空间。

4月初的一天晚上,穆海拜提接到陈某的电话,称其与肖尔巴格乡红枣商贩麦某签订了收购红枣的协议,双方口头约定,陈某向麦某支付1.5万元的定金,麦某在两天内准备好8吨红枣给陈某发货,货到后结尾款。

定金支付后,麦某并没有按照口头约定给陈某发货。陈某多次催促后,麦某连电话也不接了。无奈之下,陈某向穆海拜提求助。

了解情况后,在穆海拜提的协调下,陈某和麦某在司法所调解室见面。

两人一见面就吵起来了。穆海拜提并不评理,她给两人各倒了一杯水,先让陈某说。等陈某说完了,再让麦某说。两边都讲完了,穆海拜提还是没有表态,只是跟他们拉家常。看似是闲聊,实则在找俩人的心结。陈某是生意人,指望着这些红枣挣钱,货不到工人停工都是损失;而麦某是个庄稼人,他怕发货后尾款收不到,心里有顾虑。

“这事不能光讲理,要让大家先把气发泄出来,然后才能两边劝,引导彼此换位思考。”穆海拜提说,调解若不带着“情”,光靠技术,而不站在群众的立场为他们办实事,那么技术就成了花架子,反而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

待陈某和麦某的气都消了,穆海拜提开始给两人调解,她认为,两人的主要矛盾点在于互相不信任。通过换位思考的调解方式,两人很快放下心中的芥蒂,达成和解。麦某给陈某提供1.5万元的红枣,陈某检验货品合格后装车运送。

记者在肖尔巴格乡司法所采访时发现,由于调解工作做得好,群众见到穆海拜提都会主动打招呼。

“常年和群众在一起,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解决问题,就会赢得信任和支持。”穆海拜提说。

责任编辑:李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