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
来源:新疆平安网   发布时间: 2021-07-07 16:53:25  作者:如 歌

7月4日上午11时,在雄浑响亮的《歌唱祖国》音乐声中,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仓房沟南路社区“永远跟党走”专题访谈活动拉开了帷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之际,仓房沟南路社区和沙依巴区党委政法委、司法局联合“访惠聚”工作队深度挖掘了辖区自行车厂有着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历史和人物,向居民奉献了一台“精神盛宴”——访谈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老战士、参加支援边疆“三线建设”老党员以及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的老革命代表,听他们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乌鲁木齐市第47小学的电教室里,沙依巴克区党委政法委、司法局、党史学习教育办、辖区党员、群众代表、47小学少先队员代表们被大屏幕上访谈人物的军功章、奖状和老照片、老物件所吸引,为他们在烽火硝烟中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战斗,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建功奉献的真实故事所感动,现场掌声不断响起。

少先队员向前辈们献花,并表演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最后,全场人员激情高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干部、仓房沟南路社区第一书记李阚说:“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老一辈人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同身受,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浴血奋战的伤痕,看到了奉献青春的风霜,一个个高大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在他们的勋章和荣誉背后,饱含着他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赤子般的殷殷深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青年应该有一代青年的担当。老一辈奋斗者给了我们榜样的力量,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传递好这接力棒,为祖国、为新疆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继续阅读>>

访谈人物:李兴林 95岁

讲述摘要:

李兴林的童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1943年,他在江苏的一个铁矿干了两年,亲眼看到我们的钢铁被日本人装上火车拉走了,他知道,再拉回来时就是对付我们的枪炮。

日伪时期,李兴林一家人防着汉奸,冒死掩护了女地下党员皮秀兰。她白天藏在家里,晚上出去组织、联络、开会、宣传,做地下党工作。她藏在家里的三年期间里,李兴林听她讲了不少革命道理。她是李兴林的引路人。

抗战期间,李兴林在山东泰安做地下工作,直接领导就是解放后曾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同志,在几年的接触中,李兴林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

1945年,他回到老家,亲眼看着新四军为百姓担水劈柴,打扫庭院,和老百姓有着很深厚的鱼水情。

孟良崮战役时,李兴林参加支前工作,冒着枪林弹雨给前线送弹药。当时一起去了8人,回来的只有他一个人。

1947年,21岁的李兴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漯河、许昌、驻马店、周口、确山等战斗。在一次次战斗中,他的面颊、胳膊等9处负伤,至今腿上还有残留的弹片。

经典句:有人说五六十年代苦。再苦,能有解放前苦吗?能有战争期间苦吗?

访谈人物:杨学俭 87岁

讲述摘要:

杨学俭1951年在四川双流县参军做了通信兵,当年6月28日凌晨3点跨过鸭绿江,进入抗美援朝战场,当时他只有17岁。那时共有38个老乡一起参军,回来时只剩下8人。

其间,杨学俭有四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第一次,敌军打冷枪,幸亏他个子矮,一颗子弹穿过棉帽将上面的一颗纽扣打掉了;第二次,敌军飞机扫射,一排密集的子弹打穿了他的大头鞋;第三次,敌军飞机炸弹轰炸,炸起的虚土埋住了趴在战壕里的他,幸好被一位朝鲜老百姓发现将他挖了来;第四次,他奉命与3名战友给前线送情报。在经过一片开阔地时,同行的副连长就牺牲在他身边。

经典句:怕死不当兵,当兵不怕死。

访谈人物:移进文 88岁

讲述摘要:

1951年,17岁的移进文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他的家里至今珍藏着一个历经沧桑的茶缸,只因为上面写着“献给最可爱的人”,它是老人一生的纪念。

移进文是工程兵,所在的部队专门修桥、修路。当时,经过五次战役,我军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退到了“三八线”以南。为了断绝我军的交通线,切断粮食弹药补给,美国实施绞杀战,整天狂轰滥炸。

公路、铁路修了被炸,炸了再修。移进文所在的部队因缺吃、少穿、住坑道,死伤甚至比前线战斗部队还要严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用血肉之躯建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最终抗美援朝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移进文的老伴回忆,老人在看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后,经常半夜做梦喊醒。可见那场战争的记忆陪伴了老人一生。

经典句: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就是一个战士一块砖。

访谈人物:赵正超 80岁

讲述摘要:

老家在山东的赵正超从小是吃八路军的小米、窝窝头长大的。

解放战争期间,赵正超扛过红缨枪,帮助解放军放过哨。抗日战争胜利后,身在老解放区的赵正超,看着解放军和做群工工作的父亲为穷人减租减息、分田地奔忙,对共产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56年,赵正超来到新疆。在牧区工作期间,他与当地少数民族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参加了新疆最早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达阪城东湖社和东山张子礼社的成立工作,和解放军一起剿过匪。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他去乌拉泊园艺场种过菜、种过粮、养过鱼。

1993年,他成了自行车厂的一名职工,直到1995年退休。山东亲戚希望他“叶落归根”,可他没舍得离开新疆,他说:“我的一辈子都给了新疆,新疆就是我的家。”

经典句:我们工作队在牧区特别受群众尊重,他们说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干部”,因此,我们特别自豪,也特别自律。

除此之外,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的78岁的回广霞老人和曾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67岁的再娜甫·阿斯勒老人也畅谈了他们的亲历,再显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们用一生的奉献,在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刻下了忠诚二字。


责任编辑:田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