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新疆100年·红色印记⑱ | 百年喀什馆里的土改记忆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7-05 18:14:17  作者:李行

“毛主席啊毛主席,您早就把我们记在心里……我们立下了誓言,在生产战斗中当楷模,要创造最好的成绩,给您老人家报喜……”4月19日,记者走进坐落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的百年喀什馆,看到上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时期,帕哈太克里乡农民用维吾尔诗歌形式写给毛主席的信,一页页被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裱入镜框,挂了整整一面墙。

帕哈太克里乡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行 摄

这是帕哈太克里乡农民获得土地后发自肺腑的歌唱,表达土改翻身的喜悦,抒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热爱。

新疆和平解放后,帕哈太克里乡作为喀什土地改革的先期试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从此,帕哈太克里乡发生了亘古未有的沧桑巨变。乡亲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让古老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4月19日,记者来到93岁高龄的阿布都吾普尔·吾麦尔家中,精神矍铄的老人取出一直珍藏的土改时政府发的地契。打开早已发黄的地契,阿布都吾普尔仿佛又回到了土改时期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

“1951年4月,地区下派干部到全乡每个村,摸清各村土地情况,给村民讲解如何开展土改。”阿布都吾普尔当时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是乡里的秘书,也被派到村里参加土改工作,负责记录农民家庭土地分配情况。

“土改以前,全乡600多户有一多半是没有地的雇农和贫农。土改后,农民最少也能分到3亩耕地。”阿布都吾普尔说。

土地改革前,有报道记载,当时全喀什地区151万人口中,农牧民占了94%。全地区440.63万亩耕地的80%,集中在不到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手里,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10元。

阿布都吾普尔说,当时给全乡每家每户都发放了宣传小册子,详细说明土改意义、内容、如何分配土地。在将各村各户拥有土地情况全部统计出来之后,对土地、生产工具、牲畜,根据每户人口进行重新分配。

阿布都吾普尔一家9口人分到了28亩耕地。在他珍藏的地契上,清楚地写着“本户所有土地共计耕种地五块贰拾捌亩,房屋拾壹间”。

在百年喀什馆里,人们在参观土改时期政府给农民发放的地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行 摄

从1951年4月到1953年10月,土改工作队深入全地区1783个乡村,发动群众斗争,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取消了宗教特权,受尽剥削与压迫的141万贫苦农民分得了318万亩土地、76606间房屋、10万多件农机具,还有2.2万头耕畜和2397.7万公斤粮食。

“分到土地后,有人跑到自己的地里,兴奋地躺在土地上滚来滚去,嘴里高喊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将土抹到脸上。”说到当时农民分到土地时的情景,阿布都吾普尔仍然激动不已。

1952年,军民欢庆土改胜利。资料图片

获得土地的农民衷心拥护共产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2年,喀什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03亿公斤,超过解放前年产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了29%,各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

给毛主席写信感谢党的恩情

平生第一次有了这么多土地的各族贫雇农,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

“当时我和买买提·衣明、吐尔地·卡斯木等人商量,请赛福鼎·艾则孜同志邀请著名诗人执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阿布都吾普尔回忆1952年写信时的情景,信中表达了各族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并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土改工作的胜利。

当年8月30日,毛主席给帕哈太克里乡农民回信。消息传到乡里,乡亲们奔走相告,全乡沸腾了。“当时一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流下眼泪。如果有翅膀,恨不能马上飞到毛主席身边。”一提起当年的事,阿布都吾普尔仍然心潮澎湃。

百年喀什馆里,这封回信被安放在展厅正中央最醒目的位置。回信上,毛主席龙蛇飞舞、苍劲挺拔的笔迹,让人倍感亲切与鼓舞。毛主席在回信中说:“希望你们在爱国丰产的口号之下,更加团结,努力生产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1952年,毛主席给帕哈太克里乡农民回信。资料图片

斗转星移,改革开放后,新疆和全国同步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帕哈太克里乡改变传统的水稻撒播种植模式,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全乡水稻亩产量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上世纪9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来到帕哈太克里乡,询问水稻亩产情况,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1993年,帕哈太克里乡粮食总产达1179万公斤,比解放初期增长近10倍。

“切身感受到生活变化,乡亲们又萌生了给党中央写信的想法。”当年的副乡长艾则孜·铁木尔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93年,全乡农民集会隆重纪念毛主席100周年诞辰之际,大家提议,给党中央写信,汇报如今的生活变化和对党的感恩之情。

“大家推荐由我执笔给党中央写信。”已经78岁的艾则孜老人,还记得信里的内容:报告总书记,我们现在生活有很大改善,农民住上了新房,家家都有余粮,还看上了电视,孩子们骑着自行车上学。

很快,乡亲们收到了回信,帕哈太克里乡再次沸腾起来。江泽民总书记在信中勉励乡亲们增强民族团结,加快经济发展,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今,这两封珍贵的回信陈列在百年喀什馆中,供人们瞻仰。信中凝结着党中央对新疆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激励着帕哈太克里乡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美丽家园。

不忘党恩牢记嘱托奔小康

4月初,在当地政府组织下,阿布都吾普尔、艾则孜等老党员走进新落成的百年喀什馆,参观喀什百年来的沧桑变化,两位老人感慨万千。

“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我们要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老党员们纷纷表示。

如今,帕哈太克里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产地,种植的弱碱性大米深受市场欢迎。乡村旅游也做得风生水起,贫穷落后面貌早已成为历史。

被誉为“稻乡泉村”的尤喀尔克喀库拉村,凭借30多处得天独厚的泉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村子成了景区,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开起农家乐、超市、民宿,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帕哈太克里乡远近闻名的“稻乡泉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行 摄

帕哈太克里乡党委书记李笃民介绍,近年来,该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各村资源优势,按照公园乡、景区村、消费点的旅游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村村有特色,村村有亮点。

在尤喀尔克喀库拉村,乡亲们将毛主席的回信展示在墙上,时刻牢记嘱托。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行 摄

在尤喀尔克喀库拉村,“更加团结,努力生产,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毛主席的殷殷嘱托被书写在一整面墙壁上。人们牢记嘱托,一直用行动努力实践,奔向全面小康。

责任编辑:田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