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茶桌、夏牧场……这位法官随时开庭!
来源:新疆平安网   发布时间: 2021-04-22 23:52:45  作者:费雪

他叫解肯·哈依拉提,60后,1988年进入法院工作,至今已有33年。现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人民法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法官。

喀拉玛盖镇地处偏僻,下辖17个行政村,距离县城有60公里,居民居住分散。牧区道路无法行车,只能靠步行或骑马。2013年以来,无论酷暑寒冬,解肯背着国徽骑行穿梭于各个村落之间,为牧区群众送去司法服务,被大家称为“马背上的法官”。

解肯(右二)向牧民宣讲法律

“冬天,遇上风雪天,道路泥泞时,坐着爬犁去办案是常有的事,也常常错过回城的班车。”解肯说。

后来,为了节约路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解肯索性就地住了下来,当起了住庭法官。白天办案,晚上他就去找当事人做思想工作,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调处民事纠纷。

一天凌晨,熟睡中的解肯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哈某因为一点小事跟他老婆打起来了,我们怎么劝都不管用,您来看看吧。”哈某的邻居在电话中说道。

挂了电话,解肯起身穿上衣服就出了门。

在哈某家,解肯先是对哈某妻子的伤情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和包扎,随后将哈某叫到一边,讲法律、说情理,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哈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拉起妻子的手,并保证今后再也不会对她动手了。看着夫妻俩和好,解肯起身准备离开,这时候,天已经蒙蒙亮……

解肯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回不了位于县城的家,家里的大事小情更是顾不上操心。

孩子中考时,他陪孩子到了考点,因镇上两户居民发生矛盾闹到法庭,他转身去了镇上处理案子。

在解肯(右一)的调解下,当事双方捂手言和

父亲生病做手术,他在偏远的村里办案。处理完案子,他才赶到医院看望父亲。“你要以工作为主,快回去上班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话,解肯背过身抹去了眼角的泪。

8年间,解肯跑遍了全镇17个村。根据多年的走访调解经验,他探索将哈萨克族文化和民事调解深度融合,并于2014年创立了“冬不拉”调解室,将调解工作从严肃的法庭搬到奶茶桌上,双方当事人喝着奶茶,吃着热乎乎的包尔萨克,一边聊家常,一边解纠纷,很多程度上提高了案件的调解率。

2015年的一天,喀拉玛盖镇顶山182团的唐某与唐巴勒村的胡某因土地承包合同发生纠纷,二人来到法庭,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眼看就到了午饭时间,两人依然剑拔弩张,不肯让步。于是,解肯带着二人来到“冬不拉”调解室,调解室的桌子上放着早已备好的包尔萨克和热腾腾的奶茶,当事双方围坐在圆桌前,解肯循着两人的心理及矛盾焦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慢慢解开心结。最终二人握手言和,将“案结事了”变成了“案结事好”。

像这样的案件,解肯每天都能遇上几起。他说:“这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件,多是家长里短的小矛盾和小摩擦。正是通过调解这类纠纷,才更能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促进邻里和睦。”

在他的推动下,全镇17个行政村设立了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室,通过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使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为了切实减少当事人的诉累,解肯始终用“马锡五审判方式”,深入群众,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通过就地办案、当庭调解、当庭结案,督促履行,实现了将矛盾纠纷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他还邀请当地部分村民参与旁听,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宣传效果。

“腿上带泥,才能接上地气。法官不是官,群众才最喜欢。”这是解肯多年来的工作心得。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秉公办案的工作守则,从事审判工作三十多年来,经他调解的案件达2000余件,无一当事人缠诉。

近年来,在解肯的带领下,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始终坚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第一位,24小时化解矛盾不打烊。无论白天还是深夜、无论刮风还是下雪,只要群众需要,解肯总能第一时间赶到。通过多年来的调解经验,他还探索出了“田间法庭”“夜间法庭”“夏牧场法庭”等多种矛盾化解方式,真正让法律的阳光普照到喀拉玛盖两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

解肯已经记不清走了多少路程,记不清洒了多少汗水,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依法治镇梦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如今的喀拉玛盖镇处处呈现出各族人民生活安宁、和睦相处的美丽景象。

责任编辑:吴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