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致敬!是他们守护着我们的平安
来源:新疆法制报   发布时间: 2021-01-08 16:09:55  作者:陈泽华 张蕾 董彦良 张佳

和平年代,他们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疫情来袭,他们无所畏惧,冲锋在前……一直以来,公安民警用辛勤的汗水乃至宝贵的鲜血和生命,为社会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1月10日,是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这个节日让每一名人民警察都倍感自豪。在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致敬挺身不畏风雨骤、危难时刻显担当的平安守护者。

丁发根:生命禁区 信守承诺

2020年12月30日,丁发根在工作岗位上。(受访者提供)

“在出入境管理部门工作,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一言一行要对国家负责。”1月3日,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丁发根说。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新疆53人受到表彰,丁发根榜上有名。

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生命禁区”之称。这里人烟稀少,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塔什库尔干县公安局马尔洋派出所辖区面积7760平方公里,整个辖区走访一遍至少得一两个月。很多地方没有路、不通车,全靠步行。时任马尔洋派出所所长的丁发根跋山涉水走遍了辖区,在多次生死考验中,一走就是10年。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公安,在我入警的时候他就对我说,人民公安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丁发根说。

有一次,丁发根到马尔洋乡皮勒村走访,骑骆驼过叶尔羌河时,因河流湍急,水又深,骆驼在冰水里只露一个头,同行的同事和一名民兵险些被河水冲走,危急时刻两人抓住骆驼身上的绳子才幸免于难。

长期在高原,条件艰苦、氧气不足,丁发根患有关节炎、肩周炎、胆囊炎、胃炎等多种疾病。走路时间长了,脚踝也有问题。

支撑丁发根一次次带病在雪山冰河中跋涉的,是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

每一次探访边远牧民,丁发根都会把牧民向他反映的药品衣物短缺等诉求记在本子上。下次来时,他会带上这些物品交给牧民,同时再记下大家新的困难。这本记事本上的一笔一画,在丁发根看来,都代表了他对牧民的庄严承诺。

2017年冬天,丁发根去皮勒村,晚上住到牧民努斯热提·吾克马提汗家。半夜醒来,丁发根看到努斯热提一家人打地铺睡在地上,这让他十分感动。“我默默在心里承诺,为他们多做实事,多办好事。”丁发根说。

2019年,50岁的丁发根被调回县城,任该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

出入境系统里的应用软件比较多,要学会掌握好每一个软件的应用,着实让丁发根感到为难。为尽快适应工作,他干脆抱起电脑缠着副队长向其求教,然后又去喀什市公安局跟班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他就向同事当面或电话请教,然后一次次地演练……多看、多学、多问,好强的丁发根逐渐熟悉了新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虽然已离开马尔洋派出所,但丁发根始终信守着为当地牧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承诺。他说:“答应了牧民,给他们一个承诺,所以我必须信守承诺。”

李斌:刑侦一线 勇挑重任

2020年12月11日,李斌被评为第二届“热血铸剑·丹心卫民”全国公安“百佳刑警”。受访者提供

2020年12月11日,第二届“热血铸剑·丹心卫民”全国公安“百佳刑警”推选宣传活动结果揭晓,阿克苏地区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李斌上榜。

李斌今年48岁,从事刑侦工作25年。“我是在办理各类大要案当中成长起来的,有磨炼才有成长,才能承担更多重任。”李斌说。

在大量案件的实战锤炼下,李斌的痕迹检验技术能力愈发精进。2006年,他被任命为阿克苏地区公安局库车刑科分所教导员,一年后,又入选第四批“全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库”。

李斌说,刑侦是个经验工作,而经验都是从大量案件中积累出来的,所以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诀窍,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

不仅如此,李斌还保持着现勘案件检验鉴定材料亲自把关的习惯,经他手的材料,向来是阿克苏地区现勘卷的教材和样本。他说,不仅要自己的材料准确无误,更需要所有人的材料准确无误。

2008年,阿克苏地区组织指纹会战,一名新入职的刑事技术员在比对数枚疑难指纹过程中,始终难以认定。在李斌多次指导下,这名年轻的刑事技术员最终掌握了勘查要点,成功破获一起命案。

“搞刑事技术,不仅要勤奋钻研,还需要相互学习和交流。”李斌说。

在刑侦工作中,李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努力,这都源于他对刑侦工作的热爱,对这个职业的崇尚尊重。

2014年6月,阿克苏市发生一起命案,在摸排中案件毫无进展,公安机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李斌又一次担负起勘查重任,带领地、县(市)两级刑事技术员,组织指挥现场勘查并彻夜开展分析研判。当侦查工作始终未能取得突破之时,李斌结合周边戈壁滩荒无人烟的地貌特征,提出将现场勘查面以每500米为界逐步扩大至2公里为限进行地毯式勘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距中心现场一公里外的地方,李斌等人发现了犯罪嫌疑人遗留的痕迹物证,给案件侦办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这,仅仅是李斌面临的一场场复杂考验的缩影。

多年来,李斌在命案积案攻坚、多发性侵财小案积案攻坚、涉众型案件处置、毒品堵源截流等一系列危害社会安全的案件中,经受住重重考验,成为刑侦战线上的一把“利剑”。

25年来,李斌直接参与重特大案件、疑难案件的现场勘查及侦办达1000余起,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两次。

“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考验之旅。但为了群众,再多困难都要克服。”李斌说。

孙超:雪域高原 坚守初心

2020年1月,孙超带着妻子和儿子参观蔬菜大棚。 吴晨龙 摄

1月的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

雪山脚下,每一户塔吉克族牧民家的院子里都有一座塑料大棚,这是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红其拉甫边检站民警孙超帮他们建的“庭院拱棚”,拱棚内各类蔬菜郁郁葱葱,与远处连绵雪山形成鲜明对比。

孙超今年42岁,2020年12月,他被公安部评为第四届全国“公安楷模”。

1996年,17岁的孙超从河北高碑店入伍来到红其拉甫边检站,在“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帕米尔高原,开始了长达25年的坚守。

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全年无霜期不足60天,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因此被称为“生命禁区”。

孙超初到红其拉甫时,戍边条件简陋,许多战友因为吃不上新鲜蔬菜而头发脱落、口腔溃烂、指甲凹陷、手脚脱皮,有的还患上严重的败血症。面对这样的情景,孙超也曾在心里打过退堂鼓,半夜躲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但军人的使命感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擦干眼泪。他决心在高原“干出点事”。

1998年,红其拉甫边检站建起第一座简易大棚,孙超主动请缨,决心要“让高原见到绿色,让战友吃上蔬菜”。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反复摸索试验和上千次失败,孙超终于攻克了高原蔬菜种植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让荒芜的帕米尔有了一丝绿色生机。时至今日,孙超已在高原成功种植39种蔬菜、养殖11种家禽,发展8座大棚。此外,他还带领当地群众一起建蔬菜大棚,增收致富。

2018年,原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孙超作为坚守高原时间最长的老兵,原本可以拿着复员费回河北老家与家人团聚,可他说,再多的钱都有花完的时候,如果离开了组织和红其拉甫,就永远失去了。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孙超选择继续坚守。

作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孙超接受新的挑战,做一名合格的“全能型”民警:既要做精本职,又要随时做好向业务转型的准备。

为此,孙超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白天工作多,他就抓紧工作间隙和晚上休息时加班加点努力钻研边检业务知识,向老检查员请教查缉要点。现在,他已经熟练边检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操作,迈上了新的奋斗征程。

孙超的付出得到了回报。25年来,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多次获评“优秀士官”,荣获原公安边防部队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2019年,被中组部、人社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2020年11月,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吴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