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玛依市以“五治融合”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来源:长安新疆   发布时间: 2020-12-29 17:45:01  作者:郭玉强

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第一批试点城市,克拉玛依市以“五治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为牵引,打造出具有克拉玛依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治引领

打造“一核多元”市域社会治理主体格局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抓住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的关键要素,着力将健全机制、改革机构、完善体系等基础性工作由党组织自上而下“统”起来,提出“区域统筹、条块结合、上下联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具有克拉玛依特点的工作模式;坚持为民服务“主航线”,紧盯群众生活中的堵点、痛点,由下而上“破”难点,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组织体系,促进基层党组织向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聚焦聚力。

积极引导、培育、规范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例如,通过“邻里守望”等社区示范品牌,发展多个扎根基层、富有活力、服务群众、管理规范的社区社会组织,有效促进了民生保障、服务优化、社区和谐和社会稳定。

法治保障

支撑“完备规范”市域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老赵调解室”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

克拉玛依市坚持以区、街、社区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站、室)为平台,融合群众信访、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为支撑,实行固定常驻、动态轮驻、因需随驻、定期派驻等多种人员配置模式,发挥网格员在邻里共情、乡音乡情等方面的手段优势,实现了小纠纷上门化解、大问题线上调解、疑难事电话讲解、邻里事融情和解。

建立矛盾纠纷化解“23456”工作机制。通过落实分级管理、归口负责的“两项原则”,健全靶向分流、互动调解、多元参与的“三项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强化诉调、访调、仲调、检调、警调的“五调对接”,形成法律援助、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网上信访、争议仲裁、心理咨询的“六位一体”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人民调委会、退役军人调解工作室、派驻人民法院调解组织的职能作用,打造18个调解力强、群众认可、影响广泛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做大做强“老赵调解室”“娟子工作室”等54个社会组织,参与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构建起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德治先导

涵养“和美与共”市域社会治理文化生态

克拉玛依市以道德建设、民族团结、脱贫攻坚、国家安全等内容为载体,广泛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宣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制定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广泛宣传“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善行义举”等先进事迹。推广红白理事会组建,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深化平安志愿者工作,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打造参与广泛、影响力强的志愿者队伍。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研发个人诚信服务APP“信E玫瑰”,全面推广城乡社区诚信建设,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自治强基

整合“源头活水”市域社会治理资源要素

克拉玛依市跃进社区工作人员了解辖区困难户实际情况

为实现广听民声、广纳民智,克拉玛依市依托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平台,加快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及平安志愿者工作相互衔接、有机结合,打造集党建、综治、城管“多网合一”为一身的工作平台;融合人、地、事、物、组织、网络为一体的“全要素网格”1836个,吸纳全市3400余个党组织、4.2万名党员到网格报到,基层组织战斗力日益增强。推广75件“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办结时间压缩71%。街道(乡镇)、社区(村)综合服务设施承接政务服务事项524项,办结1.23万件。试点打造2个区(县)级“枫桥式”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中心,提供丰富多样的解纷服务“菜单”,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该市充分发挥“四社联动”工作机制作用,组建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形式的议事平台,全市112个社区(村)全部落实重要事务、重要项目建设、重要资金使用等集体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基层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此外,克拉玛依市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一窗受理系统、电子证照库、电子支付系统、电子监察等系统支撑“最多跑一次”改革,逐步实现“一证通办”“一网通办”。积极探索“城市大脑”在城市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发展中应用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吴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