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志愿者们的心声!
来源:长安新疆   发布时间: 2020-08-04 13:16:06  作者:如 歌

疫情发生以来,乌鲁木齐市21万名志愿者投身“爱在传递”防疫志愿行动,他们的默默奉献似清泉、似暖流、似强心剂、似动力机,欣慰、感动着400万居家防疫的乌鲁木齐人。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微信群里看到的都是居民对志愿者的感激和点赞,今天,平安君带你“云”到志愿者中间,听听他们怎么说。

心有所愿

新民路管委会新城社区绿景花园二期志愿者张清军,50岁,高级工程师,中水永嘉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今年春节过后,我和爱人按规定接受隔离观察。我们的生活所需全部都是由小区的志愿者为我们服务的。每天都能看到他们上楼消杀清洁、收垃圾和购物,我经常被这些事感动着。所以,当疫情再次袭来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去做志愿者,我要像他们一样用细致和热情的服务去感染身边每一个人。”

天山区人民路社区志愿者穆琳,56岁,企业退休职工。

“做志愿者就能帮到很多人。平时都是社区干部为群众忙,现在需要人手,理当出手帮忙。”

经济开发区香山街绿谷佳苑小区志愿者高辰,37岁,乌鲁木齐市马拉松长跑协会员工。

“我和爱人都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理由很简单,防疫一线工作需要人手,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喀什东路管委会京疆路社区志愿者王旖旎,27岁,乌市丝绸之路珠宝交易中心旖旎珠宝商。

“冬天那次错过了,这一次一定不能错过。我想体验一下志愿者的生活,想经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我想,等到以后自己有了小孩,我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小孩听,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难事和难忘的事

新民路管委会新城社区绿景花园二期志愿者张清军:

“难忘的事应该是‘撬门事件’。我家楼下住着母女三人,老太太半身不遂、耳朵背。那天大清早,姐妹先后出门看水表,后面出来的顺手就关了门,姐妹俩谁都没有带钥匙。当时,屋里的母亲正睡着,燃气灶上还开着火、烧着水。姐妹俩急得敲门向我求助。一商量,只有一个办法撬门。因为没工具,半个小时过去了,门愣是没有撬开。结果因为撬门的声音太大惊动了老人,老人摸摸索索地过来开了门,好在炉子上的水没有烧干。总之,我天天都会遇到要解决的事,不过这段时间我学到了不少小常识和小窍门。”

天山区人民路社区志愿者穆琳:

“社区公用车少,我就把自家车开出来公用,小区的沈女士病情比较重,天天需要去医院打针,接送她的任务几乎都是我来完成。一个来回,最长的时候要用4个小时。”

“比较难的事应该是每天要上两个8层楼的单元为35户人家收垃圾。楼里没有电梯,有的人家有好几袋垃圾,我只好几袋几袋地、一层层地挪着提,一天可能要上下跑四五个来回。”

“最难忘的是陪小区考军校的小姑娘到指定的医院去体检。29日 9点多下了一场大雨,小姑娘就穿着一件短袖衣,抱着胳膊瑟瑟发抖,我把车上的披肩给她,又让她把防护服穿上。后因为院方需要姑娘提供核酸检测报告,我又跑回社区为她开证明……那天在大雨里,我来来回回跑了四趟,总算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了体检。回来的路上,孩子高兴地说我是她的幸运神,我也为帮到她而感到无比开心。”

经济开发区香山街绿谷佳苑小区志愿者高辰:

“我们在配送物资时发现前期没有摸底,配送不但费时费力,还影响了效率。后来我们制作了实际住户名单和配送表,工作就变得有序、高效了。”

“志愿者中群策群力,有骑自己的自行车配送快递的、有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小区居民组织团购的,也有居民自制饼干、捐助饮用水慰问志愿者的,这些画面都很难忘。”

喀什东路管委会京疆路社区志愿者王旖旎:

“‘授马甲’仪式挺难忘。我们志愿者选出来一个管事操心的队长,并为他穿上象征‘权威’的红色马甲举行了仪式,我们鼓掌叫好,队长表示全心全意带好队伍。当时大家都很振奋。”

“最难忘的是我们临时发起同唱国歌,共喊加油的场面。那天刚好下了雨,邻居都在窗户上给我们打着灯,我们70多个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在雨里挥动着国旗,唱着国歌。当时每个人都特别激动,我特别想哭,但那不是难过,是感动,是自豪。”

感悟

新民路管委会新城社区绿景花园二期志愿者张清军:

“我收获了进步。我深切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带来的快感,我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我收获了友谊。远亲不如近邻,我们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的邻里之间更加亲和了;我收获了健康。我减肥了,奔忙中的我却越发感觉到精力充沛,心情愉悦。”

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既有白衣天使的夜以继日,也有社区工作者的执着坚守,还有志愿者的无私付出,温暖而又充满力量。

这是一段汗水铺就的路,也是一段播洒爱和希望的路。他们耐心细致地记录居民需求,用一次次奔波将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送到群众家门口;他们不厌其烦地宣传防疫知识,不辞辛苦地进行卫生消杀,那些靠着座椅就能睡着的画面,让人动容;在心理咨询热线的一头,他们倾听患者家属、集中医学观察人员的忧虑,用春风般的柔言细语,驱散群众心头的乌云……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谢谢您——战役一线的志愿者们!”

这是乌鲁木齐市新华社区8号楼A座居民群的市民荆朝平于7月29日12时48分发在群里的一番感叹,他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责任编辑:王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