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并肩战“疫”守护国门
来源:长安新疆   发布时间: 2020-07-24 18:05:47  作者:李康强 傅旭纯

7月21日下午,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地表温度达45℃左右,火车车头内的温度达50℃。

身着防护服的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民警袁海乐和同事们正在铁路口岸查验着一趟即将出境的中欧班列。炎炎烈日下,不到10分钟时间,袁海乐的脸上都是汗珠。

今年27岁的袁海乐是甘肃武威人,从事边防检查工作已有7个年头。殊不知,此时,她的姐姐袁丹也战斗在国门前沿。

袁海乐正在查验车辆

袁海乐所在的阿拉山口口岸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是我国唯一集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四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

阿拉山口边检站的民警就担负着对铁路和公路口岸人员、车辆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尤其是今年以来,该站民警战斗在防范疫情输入的最前沿,袁丹和袁海乐姐弟俩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28岁的袁丹,2012年12月入伍,目前在阿拉山口公路口岸负责着对出入境货车司机证件的检查工作;弟弟袁海乐则在铁路口岸负责着对出入境班列的查验工作,姐弟二人心心相印,守护着国门。

袁丹正在开展证件检查

今年3月,阿拉山口边检站成立党员突击队,姐弟二人第一时间响应站里号召,加入到了突击队中,为抗击疫情输入贡献着力量。

在阿拉山口公路口岸执勤的袁丹,在每日将近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她平均每小时要验放出入境货车11辆,尤其是今年以来,边检站为了更好防范疫情输入和加快通关效率,通过建立移动办公验讫室,将公路口岸的执勤地点前移到了国门一线,但对民警来说,执勤的压力相比以往更大。

由于移动办公验讫室是移动板房构成,尤其进入夏季后,移动板房在长时间的烈日照射下,室内温度通常会达到40多度,哪怕安装了空调,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在防范疫情输入的前沿,袁丹每天都要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头戴护目镜和防菌面罩工作长达12个小时。每当夜晚下勤时,脱去防护服后,她穿的黑色T恤上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汗渍。与此同时,因长时间佩戴着护目镜、口罩等防护用品,袁丹的脸上出现了红斑和印痕。但她从未抱怨过,她觉得这是最美的青春色彩。在这里工作,每天她都是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而出,到夜晚繁星满天而归。

与公路口岸相比较,铁路口岸的查缉和验放工作更为显得不易。当姐姐坚守在公路口岸时,她的弟弟则在阿拉山口铁路口岸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大家加把劲,查完这一列车,我们就休息休息。”当天,袁海乐对正在查车的同事们喊道。

袁海乐与同事走在滚烫的石子路上查验车辆

此时,在室外的高温天气下,列车轨道两旁的石子吸收了烈日余热,散发着滚滚热浪。袁海乐和同事们在长1.5公里的石子路上对列车车体开展查验,除了脚下踩着发烫的石子,更让他难以煎熬的就是在检查列车车厢时,必须戴着牛皮手套攀爬上暴晒的铁皮车厢,才能对车厢开展检查。当赤裸着双手攀爬时,会带来严重的烫伤。

“每节列车车厢上登车的悬梯坡度达90°,铁质的悬梯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基本没有防护措施。白天攀登就已十分危险,夜间更是无法看清脚下的情况。”执勤点负责人贺瑞说,阿拉山口口岸夏天经过暴晒的列车车体表面温度高达70多度,在铁皮上煎个鸡蛋也能熟。因高温和攀爬次数多的缘故,一个月下来,袁海乐和同事们戴的牛皮手套更换达26副,基本上一天下来,牛皮手套就已被磨破了。

“工作完毕,脱下防护服感觉像洗了个桑拿。”袁海乐说,他们每天执勤的时间都不固定。有时候,深夜来班列了,就要马上过去检查。尤其到了冬天,经常是顶着着风吹雪执勤。但即便执勤环境如此艰辛,袁海乐总是一如既往地履行好职责。他说,要多像姐姐学习,在岗位上干出成绩。

图为袁海乐与同事检查完列车

当问起袁丹,姐弟二人在单位共处的时间多不多时,袁丹说道:“不多吧,因为铁路和公路口岸是两个执勤现场,铁路执勤点是驻勤,今年以来,我们俩就见过一面。”

“那你想你弟弟吗?”“想。”袁丹眼眶红润了。袁丹说,她见了弟弟都会叮嘱他,在上勤时注意安全。

就是这么一对姐弟,在风口国门诠释着理想和信念;就是这么一对姐弟,在风口国门诠释着忠诚和担当;就是这么一对姐弟,在“战疫”行动中诠释着初心和使命。

正是因为有袁丹姐弟和其他广大民警的艰辛付出,今年上半年,阿拉山口边检站验放的出入境中欧班列就达2000余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责任编辑:李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