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司法厅15名派驻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记
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6-01 14:48:01  作者:潘从武 李文博

2018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派驻和田县部分乡村的15名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扎根乡村田野,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倾心戮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方略,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建村办厂、发展养殖业、推进法治扶贫,用心用情描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画卷。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菜书记”“沙发书记”“包工头书记”等等。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这些“名号书记”们果然个个“名不虚传”,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沙发书记”杨建新:引进沙发厂“落户”村里村民培训上岗变员工

“‘沙发书记’,您来的正好,这两天我们又新设计了两款沙发造型,您给提提建议呗!”

近日,记者随杨建新来到村里的沙发厂。一进门,缝纫车间的领班木克热木汗·阿买提就笑着迎上来打招呼。

杨建新是新疆司法厅派驻和田县英阿瓦提乡明园村的第一书记。他之所以被大家叫做“沙发书记”,当然和这沙发厂有关系的。

全村544户2400余人,人均0.8亩地,村民收入偏低。杨建新了解到村里大部分妇女都是家庭主妇。“她们都有劳动能力,不能整天围着锅台转。”杨建新心里着急。

去年2月底到3月底,杨建新先后3次到和田县邀请有技术、有财力的企业到村里“落户”,但连续两次碰壁。

第三次,杨建新结识了开沙发厂的田建新夫妇。杨建新拉着夫妻俩来村里看了厂房,他说:“租金可以优惠,但有一个条件,员工必须用我们村的村民,我免费给你当顾问管理员工。”

去年3月27日,田建新到村里签合同、进设备,当天就入驻村里。杨建新赶紧通知村里的妇女来应聘。

贫困户木克热木汗想报名,但担心自己手笨。杨建新鼓励她说:“你放心,有岗前培训,保证都能学会。”听到这话,20多名妇女报名了。

经过一周的培训,木克热木汗和其他妇女们很快掌握了缝纫技术。

56岁的艾力·阿巴白克尔因妻子患病,无法到较远的地方打工。艾力曾当过村干部有管理能力,杨建新邀请他到沙发厂当厂长。艾力连连摇头说:“这技术活我不会,怕是干不了啊。”

杨建新多次与他交流,给他打气鼓劲:“让你来是管理员工,给大家做好服务就好!”艾力有了信心,来到沙发厂上班。

杨建新又指导艾力制定详细具体的员工管理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请假必须讲明原因……制度定好后,每个员工都签了名字。从村民变员工,大家有了荣誉感。

作为沙发厂的顾问,杨建新也没让田建新夫妇失望。他经常到厂里了解安全生产情况,确定各车间的负责人,帮厂里、员工解决困难,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帮厂里联系销路。

目前,沙发厂有近30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每年还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员工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胸前挂着工作牌,各工作区域划分清晰,工厂运营正逐渐向规范化迈进。

在帮助沙发厂发展的同时,杨建新还积极在村里建设养殖合作社、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想法设法帮助村民增收脱贫。

2019年,明园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经第三方评估,该村整村脱贫。今年,杨建新正带着村民们在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寻找增收的路子。

“园区书记”王恩昌:产业扶贫闯出新路 村民足不出村实现就业

和田县英阿瓦提乡帕尔其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基础薄弱、土地缺乏,戴上了“国家级深度贫困村”的“帽子”。

如今,全村划分四个区域:工业产业园区、绿色设施农业区、商业示范区和生活居住区。

西侧墨玉河畔是生态农业区,条田连片、林带成网、渠系畅通、阡陌纵横,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村子东侧是产业园区,服装产业园、电子产业园、汽车配件产业园,一派现代都市景象……

帕尔其村由过去负债累累到村集体年收入30万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四千元提高到近万元,成为“自治区级文明村”“和田地区产业园区示范村”“美丽乡村先试先行单位”,并于去年退出“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序列。

新疆司法厅驻该村第一书记王恩昌,则被大家冠以“园区”书记的称号。

2018年1月到任后,王恩昌带领乡亲们充分发挥帕尔其村地缘优势、地域优势,主动争取上级党委,三年来累计投入帕尔其村产业园区和商业门面项目建设资金1亿多元。

他先是谋划建立产业园区“筑巢引凤”解决村民就业问题。2018年5月,积极争取和田地县委支持下,投入4000余万元将该村辖区内100亩撂荒地建成了服装产业园。目前产业园由江苏一家职业服饰有限公司入驻,定点为多家企业生产工装。园区有扶贫车间6间6049平方米,有缝纫机522台。配有400人宿舍和600人餐厅,同时设有办公室、医务室、安保室、托幼所、超市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齐全,解决就业人口1000余人,实现单打独斗“小作坊”向集约化规模化企业转移。

服装厂工人古丽娜·吐尔逊激动地说:“以前整天窝在家里,现在我们变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这感觉真好!”

2018年7月,王恩昌又争取资金在村内主街道建起了两栋二层楼商业门面,商铺后面还建起了扶贫车间,项目建筑面积达9187.10㎡,目前又引进三条生产医用口罩和N95口罩生产线,设备厂家正在紧张的安装调试过程,很快即可开始生产口罩并供给定点单位。

2019年3月,村里又扩大产业园投入3614.43万元,建筑面积又增加9200㎡,由一家电子有限公司经营,主要为国内知名品牌手机企业生产手机数据线和耳机等配件等电子产品,可容纳2000人就业。

通过产业园区项目配套发展,帕尔其村的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彻底解决了全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甚至还辐射到周边村镇。

“包工头书记”王德勇:发动能工巧匠 成立建筑公司拓宽致富门路

在和田县布扎克乡,提起“包工头”书记,当地人都知道是坎特艾日克村的第一书记王德勇。

“买托合提·阿不都拉,给工人们说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近日,在坎特艾日克村的一处工地上,记者见到了正在指挥施工的王德勇。

2018年,王德勇作为新疆司法厅派驻和田县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来到坎特艾日克村工作。

“要让村民改变围着土地转的意识,必须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王德勇产生一个念头:以村委会的名义成立建筑公司。

他说:“我发现村里的能工巧匠不少,从搬砖砌墙到电焊工、铁匠,组成几个施工队绰绰有余。”

2018年7月,和田县坎特工贸有限公司成立,其经营范围包括房屋建筑施工、市政公用施工、房屋装修以及农产品种植、收购、加工与销售等20余项。

35岁的买托合提是和田县坎特工贸有限公司建筑队土建施工队负责人。他曾因缺土地、缺资金成为贫困户。2018年,他靠着打地坪的技术成为建筑队的一名员工,从此走出了靠种地赚钱的生活。

他说:“现在,我们公司有40多名员工,大家都有各自的手艺。”

公司成立后,王德勇更忙了,他带领村干部筹资金、跑项目。2018年8月,公司接到了第一单活,承接乡里创业小市场项目。王德勇高兴地说:“这个项目我们给村里赚了15万元的纯利润。”

创业小市场项目让“包工头”书记王德勇出了名。

2019年年初,和田县开展部分乡(镇)村级柏油路铺设项目,和田县枣兔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二期扩建项目的混凝土地坪、栅栏围墙等多个项目都由和田县坎特工贸有限公司中标。

村民阿不力艾则孜·扎克尔负责木工、阿不力孜·艾比布拉负责电焊、阿吾提·尼亚孜负责打铁的活等,工程图纸设计由王德勇和村干部王诚负责。在井然有序的建设中,一个个项目如期完成。

5个月的施工时间,建筑队给村里创收150万余元,除去给村民发放工资的8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70万元。阿不力艾则孜高兴地说:“我在村里干了好多年木工了,这次让我当负责人,5个月就拿到了2万余元的工钱,其他普通员工每人也拿到了16000元的工钱,大家都很高兴。”

通过盘活资产,2019年,坎特艾日克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0465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262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05万元。

现在,新疆司法厅派驻和田县部分乡村的15名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们,几乎个个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响当当的“名号”,不仅有“沙发书记”、“园区书记”、“包工头书记”,,还有“核桃书记”、“花书记”、“兔书记”、“鹅书记”……村民们送给他们响亮的名号的背后,更多的则是想表达对第一书记们在带领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中的辛勤付出和取得实绩的“褒奖”点赞!

正是在他们和带动引领下,各村结合不同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深挖“病根”斩断“穷根”,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最大限度促进各族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到户到人,通过产业带动、务工经商和灵活就业等多种方式,让贫困村民户户有门路、经常有收入,脱真贫、真脱贫,全力确保贫困户、贫困人员脱贫不返贫,实实在在过上了好日子。

责任编辑:石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