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曼一家三代护边情
来源:新疆法制报   发布时间: 2020-01-22 11:20:52  作者:陈月良 秦晓攀 赞哈尔·沙木拉提

虽然已经把巡边接力棒交给了儿子,但胡斯曼·努斯普江(左)仍常常陪儿子去巡边。巡边路上,茶水加干馕,就是一顿午餐。

在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查干郭勒乡萨尔布拉克村,65岁的胡斯曼·努斯普江带着儿孙,50余年如一日坚守边境,谱写出一家三代半世纪的戍边情。

一面国旗就是一个阵地

每个周一的早晨,胡斯曼家里都会准时响起嘹亮的国歌声,担任升旗手的是胡斯曼的儿子库尔可木别克·胡斯曼,国旗下,胡斯曼和妻子塔斯肯古丽以及双胞胎孙子肃然站立。

2012年起,一家三代升国旗已有8年时间,换下的16面国旗被叠放得整整齐齐。“升国旗在我们心里不是例行公事,是我们一家三代护边员的神圣职责。”库尔可木别克骄傲地说,“每天巡边回家,只要看到院子里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就特别温暖,浑身充满力量,边境线上升国旗是最庄严的事情,再过些年,我会把接力棒交给我的儿子,代代传下去,让升国旗成为永不断线的神圣职责”。

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

萨尔布拉克村被称为“中蒙边境第一村”,这里地处边境一线。1963年中蒙边界确定后,胡斯曼的父亲便开始一边放牧一边看守国门。受父亲的影响,胡斯曼从小就萌生了为国戍边的念头。1976年4月,萨尔布拉克村开始组建护边员队伍,二十出头的胡斯曼毫不犹豫地加入首批10人的护边员队伍。从此,每天一匹马、一壶水、一块馕、一把钳子,放牧、巡边、维护边境设施,胡斯曼一干就是40多年。

巡边也有意外,那是2010年的冬天,胡斯曼完成巡边任务时天已擦黑,到处是皑皑白雪,天黑路滑,马不慎滑倒,胡斯曼从马上掉下摔昏了。醒来时,胡斯曼的一只胳膊脱臼,浑身无力,无法骑马,而且没有通讯设备,他只能靠在石头上听天由命。次日凌晨3时,儿子带着牧民找到胡斯曼时,他已冻得奄奄一息。此后,他的胳膊落下了残疾,每到阴雨天就会疼痛难忍。2012年,胡斯曼的家被正式设为哨所,身体已经难以坚持的胡斯曼把这份使命交到大儿子库尔可木别克手中。

库尔可木别克格外珍惜这份工作,“我一定向父亲学习,把护边员的责任尽好,守好祖国的边境,发挥好哨兵的作用。”库尔可木别克坚定地说。

如今,红顶白墙的牧民定居房竖立在边境线上,成为永远吹不走的固定哨所,而胡斯曼一家也成为永远的哨兵。

一个护边员就是一名卫士

父亲为巡边的付出、对戍边的责任感深深影响着库尔可木别克,这段20多公里的边境线,40多年里,父亲每天都要骑马走一遍。清晨出发,回到家已是深夜,刮风下雨从未间断。遇到大雨、暴雪,父亲就徒步巡边,回不了家就住在附近的牧民家里,有时好几天才回家。库尔可木别克自从接手巡边工作后就像父亲一样,开始了每天赶着牛羊巡边的生活,随着条件的改善,摩托车、望远镜、手机等工具让巡边更加现代化。此外,国家每月还为护边员发放生活补助,这让库尔可木别克干劲更足了。

为了把这份工作传承下来,库尔可木别克常常把双胞胎儿子带上边境线,给他们讲巡边故事、戍边责任。做一名护边员的想法,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每逢节假日,两个孩子主动跟父亲巡边,并立志将来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做一名护边员。

一摞摞厚厚的巡边日记,是胡斯曼一家三代巡边的真实记录,他们一家人协助边防部队参与边境联防联勤近万次,实现了人员牲畜零越界、边界事件零发生。

胡斯曼一家三代护边的故事传到千家万户,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胡斯曼和库尔可木别克先后获评解放军某部边防执勤先进个人,2017年,他家获得自治区妇联“最美家庭”荣誉称号、自治区文明办“文明家庭”称号。


责任编辑:吴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