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红庙子派出所被命名为全国“枫桥式派出所”
来源:长安新疆   发布时间: 2019-11-29 18:01:49  作者:田佳琦 甘雯

乌鲁木齐市红庙子派出所

被命名为全国“枫桥式派出所”

现场领奖

红庙子派出所辖区处在城乡结合部,辖区商住小区多、流动人口多,曾是乌鲁木齐市有名的治安难点、乱点片区。现成功创建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他们到底做了什么?有啥特色?今天,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建红色警队 党员示范领先锋

党员示范岗带新警

“每月公布榜单,激励民警竞争上榜,这是我们派出所党支部‘抓党建促队建,抓队建促业务’的一个举措,成效明显。”所长张鹏说。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红庙子派出所接警量跃居全市第一,日接警最高纪录一天128起,民警叫苦连天。当时警队纪律散漫。

如何摘掉“后进”的帽子,近年来,红庙子派出所一改过去“粗放式抓党建”的做法,开始精准化抓党建:找准问题,创新举措,根治顽症。

派出所党员占总人数的47%。按照“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派出所坚持党建统领,着力锻造“四个铁一般”队伍,建立“红色警队”党建阵地,发挥“党员示范岗”的示范引领作用。

如今,这支队伍连续四年实现“零违纪”,2018年被评为全疆优秀公安基层单位。

筑红色阵地 全民参与守安全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我们要发展好、创新好‘枫桥经验’,就是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筑全民参与的安全防范铜墙铁壁!”派出所教导员杨长松说。

“群众的事无小事,只有把群众当亲人,解决他们的急事、难事,才能得到信任和支持,才能让群众成为我们的一只眼睛,主动提供线索。”派出所民警买买提艾力·艾再孜说。

买买提艾力曾经跑前跑后忙了两个月,帮助辖区居民古某给收养的女儿小艾办理落户,让孩子顺利入学;长期帮扶生活困难的田某一家,让这家人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生活。

他的真心付出赢得了辖区居民的大力支持,群众积极主动向他提供线索,反映治安隐患,他因此破获了不少案件,维护了辖区的安宁。

红庙子派出所依托群众,建立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建立“六位一体”协调联动机制。如今在红庙子派出所辖区,到处都飘动着“红袖标”。居民商户、退伍老兵、大学生、外卖小哥,都成了治安志愿者,佩戴着“红袖标”。

创红色品牌 多元化调解助和谐

九十年代中后期,红庙子派出所曾是信访大户。因为接警量太大,民警一个警情没处理好,又要赶去处理下一个警情。执法不规范,群众不满意,投诉比较多。

派出所经过梳理,发现警情中有一半以上属于矛盾纠纷。如果调解不好,就会引发信访投诉。

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010年5月,红庙子派出所成立了乌鲁木齐市首家治安司法联合调解室,形成由公安部门牵头,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等群体组成的多元化“大调解”机制,现在调解的主力军又增加了老党员、律师、社区干部、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居民代表等。

发生纠纷,涉事双方情绪激动,调解工作并不好做,民警的经验是:将双方分开一会儿,冷静下来再做工作。派出所专职调解民警李惠卿总结了“调解七法”,包括开门见山调解法、换位思考调解法、案例说服调解法等。

今年10月的一天,新居社区警务室民警宋亚军调解一起邻里纠纷:一户居民请朋友吃饭,酒后深夜大声谈话及唱歌,影响邻居休息,双方发生争执,差点打起来。在宋亚军的调解下,喝酒的居民道歉:“我酒后忘形,打扰大家休息,是我不对。”找上门理论的居民说:“我不该当着你朋友的面那么说你,我也不对。”两人相视一笑,还是好邻居。

红庙子派出所调解室成立以来,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000多起,调解率100%。

树红色标杆 优化服务作典范

2016年开始,派出所探索推行警务模式改革,改变治安管理被动局面,依托公安大数据,发挥“一室六队”作用,警力前置,做强基础工作,做到了秒级接处警。

在西城街开饭馆的陈丛斌说:“我们店里有时会遇上醉酒闹事的客人,按下‘一键式报警’,周围的‘十户联保’商户很快就会赶过来,民警也会及时处理,给我们避免了麻烦。”

依托科技,民警疲于奔命、被动接处警的状态彻底扭转。派出所全面铺开科技强警建设,创新掌上警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更便利的服务。辖区接警量、发案率逐年大幅下降,刑事发案率较四年前已下降81%,尤其街面案件近两年“零发案”,红庙子派出所成为全局发案下降率最高的“红色标杆”。

享红色家园 百姓乐享美好生活

便民服务车服务群众

“群众满意是衡量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的事无小事。”所长张鹏经常对民警说这句话。

派出所以民意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居社区警务室建立“百姓说事点”,引企业入社区,解决了近200个家庭妇女就业问题,如今已在各社区推广。

“过去社区有不少妇女没有工作,在家带孩子,经常发生矛盾纠纷。现在都在家门口上班了,整个社区都和谐安宁了!”新居社区民警宋亚军说。

红庙子派出所位置比较偏远,周边巷道岔路多,容易走错,群众来办事到了公交车站还要在大上坡道路步行800米。为此,派出所在车站开通了便民服务车,醒目地张贴着“打通最后一公里,群众服务零距离”的横幅,专门将下了公交车的办事群众送过来。

派出所还推出了“车驾管”办理业务、为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上门办身份证等措施,服务群众“零距离”,精准化帮扶各族群众。

今年,派出所被评为沙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辖区46个小区均被评为“民族团结大院”。居民区老人带着孩子在户外休闲,充满欢声笑语,整个辖区呈现安宁祥和的氛围。

守红色正义 处处彰显公平正义

民警介绍执法监督管理情况

“我们每天都坚持警情日清零,实现全流程执法监督管理。”派出所法制员李栋介绍,“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宗旨。”

派出所每天由所领导负责,法制员把关,确保规范化建设。给民警建立执法档案,实行“积分考评”,从源头抓起,狠抓如实立案,及时堵塞漏洞,同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聘请6名行风监督员,确保“阳光执法”,守护“红色正义”,实现了连续四年“零投诉”。

为打造“家庭式警队”,提升民警幸福感。派出所还先后建起了小食堂、健身房、洗衣房、图书室、减压室等,组建了篮球队、游泳队,开辟了民警就医“绿色通道”,对民警“有难必帮”。

“有这样的集体,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民警牛星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把辖区从“治安乱点”打造成群众满意的美好家园,这就是红庙子派出所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最大收获,这里的群众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我们将继续坚持好、创新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再立新功!”在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命名揭晓仪式现场,红庙子派出所所长张鹏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吴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