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犯罪学史上一件开创性的大事

首部《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发布

来源:法制网   发布时间: 2019-10-18 11:45:25  作者:蒋安杰

新疆平安网讯  10月17日 ,古城西安举行的中国犯罪学学会第28届学术研讨会上 ,《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犯罪态势与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发布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万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春雷、陕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陈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以及来自各界代表近200余人共同见证了我国第一部《犯罪治理蓝皮书》的发布这件中国犯罪学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更高水平、更丰富内涵的需求。如何更快更强地推动中国犯罪学研究的新时代转型,更好更优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犯罪学研究产品,是中国犯罪学所面临的重大时代使命,《蓝皮书》正是对这一时代使命的一种探索。

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蓝皮书》主编黄河透露,以后每年都将有一部反映中国犯罪治理现状的《蓝皮书》出版。《蓝皮书》为我国犯罪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完整的数据,结束了我国犯罪学研究缺少数据的历史,为我国犯罪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数据的长期积累会描绘出我国犯罪治理的历史轨迹,为国家层面制定刑事政策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期望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提供智识和力量。

发布会上,《蓝皮书》项目编纂方详细介绍了此次蓝皮书发布的背景、内容特点及特色。21世纪以来,新科技、新业态不断涌现,犯罪形态和趋势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各类犯罪现象的原因分析、治理方式、治理成效、犯罪预测、犯罪预防、罪犯矫治的系统研究,是广大犯罪学科研工作者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契机,也是一份重要的社会责任。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蓝皮书》聚焦中国犯罪学的学术热点、引导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方向、展现中国犯罪学的年度状况,由黄河会长倡议,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应培礼教授担任《蓝皮书》执行主编,依托华东政法大学犯罪学学科的骨干教师,同时吸纳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项目团队共同编撰而成,是中国犯罪学学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犯罪学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蓝皮书》分五章 涵盖数据分析及案例分析

是对2018年度犯罪治理全景式多层次的研究和报告

《蓝皮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为2018年度中国犯罪治理状况,从宏观角度出发,论述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各自与犯罪治理的关系;第二章为2018年度中国犯罪态势分析,基于数据分析方法,从不同维度描述和研究犯罪态势并建立了犯罪治理指数模型,提出建议和对策;第三章为2018年度影响力案件研究报告,通过剖析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成因,根据不同类型犯罪的特征,提出预防和治理犯罪的建议;第四章为2018年度中国犯罪学学科发展动态,主要介绍犯罪学的理论研究和相关学术活动,以及科研单位和人才培养单位;第五章为年度特别策划: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犯罪治理,分析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犯罪治理呈现出的特点和经验,重点论述了犯罪成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打” 、宽严相济等基本的刑事政策,《蓝皮书》也对影响深远的“严打”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探讨。

《蓝皮书》通过回顾、梳理2018年犯罪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果,概括出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在我国已经形成一批由高校、科研院所、立法、侦查、检察、审判、监狱、行政管理等科研和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犯罪学研究群体;第二,研究选题紧密聚焦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和社会民生热点。如反恐怖犯罪、金融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电信诈骗犯罪、医疗科技犯罪等,同时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新科技对犯罪预警、防控等犯罪治理方面的研究也有侧重;第三,广大犯罪学科研工作者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为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实现现代社会的良法善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犯罪治理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重要方面。

《蓝皮书》首次提出犯罪治理指数模型

是数据分析科学在犯罪学中应用的一种有益尝试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蓝皮书》所提出的犯罪治理指数模型,克服了单纯采用犯罪率评价犯罪治理状况的缺陷。研究团队以能收集到的公开客观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在犯罪治理先决条件方面差异,通过反复摸索和论证,提出一种犯罪治理指数模型,希望在能够收集到的客观数据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治理犯罪时的先决条件差异,并根据治理效果,摸索一套评估各地犯罪治理情况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地反映各地区的犯罪治理水平。模型所采用的指标均来源于官方统计的公开数据,非问卷调查形式的主观评分,更加具有客观性。整个指标体系共设犯罪治理成效、犯罪治理条件2个一级指标,犯罪钟、犯罪率、人口密度、GDP等4个二级指标。

应培礼教授介绍,由于属于首次尝试、受数据来源较少、引入的指标不多,以及模型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因而在评价一个地区犯罪治理水平时尚不能完全与真实情况相对应;由于有些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犯罪治理数据公布滞后,统计口径变化,导致研究团队无法收集最新数据、无法全面描述,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详细地公布数据。但是相较于传统仅以犯罪率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一次进步,对于统一评价各地犯罪治理情况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蓝皮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是首部全面统计犯罪数据及梳理犯罪学发展的文献

中国法学会王其江副会长对此次蓝皮书的发布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中国犯罪学学会要从学术研究向学术研究+智库转换,明确国家智库功能,要把学术成果、研究成果尽量转化为中国法治建设意见建议,并将蓝皮书的核心内容形成专题报告。

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中国犯罪学学会高级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储槐植教授表示,《蓝皮书》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统计犯罪数据及梳理犯罪学发展的文献。犯罪学是刑法学研究的重要入口,刑法学和犯罪学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犯罪现象展开研究,才能解决在中国的犯罪治理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蓝皮书》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例如,在第二章“2018年度中国犯罪态势分析”中收集有大量的犯罪统计数据。不仅全面覆盖公安、检察院和法院三大司法业务部门,还对全国23个省市的犯罪数据构成进行了统计。犯罪统计数据有利于专家学者们在犯罪学领域和刑法学领域开展实证研究,也有利于司法实务部门了解全国的犯罪治理现状。

中国犯罪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王牧教授认为,犯罪治理蓝皮书以犯罪态势为核心,展开了对犯罪治理和学术研究状况的高度概况和详细分析,有选择地介绍了年度有影响的案件,还特别概况了改革开放40年的犯罪治理情况,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丰富了我国犯罪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和国家犯罪治理的经验。蓝皮书的发表,在我国犯罪学史上是一件开创性的大事,对国家犯罪治理和犯罪学理论研究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我国犯罪学研究资料不足、实证研究不够、社会价值不高的局面,将会一定程度地逐渐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对犯罪治理意义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国犯罪治理水平和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吴宗宪教授表示,《蓝皮书》的编写和出版,至少具有三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重要应用性研究成果。书中提出的犯罪治理指数模型,是科学衡量犯罪治理成效的一种新尝试,值得充分肯定。同时,所提出的一些防控建议和分析评论等,也有新意;其次,是反映我国犯罪学研究状况的重要载体。《蓝皮书》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近期犯罪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助于快速了解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犯罪学研究的状况;第三,是推动我国犯罪学研究继续发展的重要文献。

黄河会长强调,中国犯罪学的研究范式不能异化,要始终保有学术的初心。《蓝皮书》旨在通过《中国法律年鉴》、各省年鉴、两会两高报告等各种途径,搜集和整理已经公开发布的犯罪数据,形成口径统一、标准一致的年度数据汇编,呈现年度中国犯罪整体态势,为中国犯罪学学人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其次,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成果要观照现实,不能搞“闭门造车”书斋式的研究,中国犯罪学要以服务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政策制定为己任,要倡导紧密贴合刑事政策科学化的理论研究;最后,中国犯罪学的学科影响要面向社会,不能办成一小群专业人士的自娱自乐,为此,中国犯罪学学会决定在华东政法大学设立“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项目研究基地”,平台对理论界和实务界开放。中国犯罪学要以积极地政策引导和有效的犯罪防控为目标,不仅要聚焦于犯罪学研究之一隅,还要更为广泛地将学术成果辐射到交叉学科、影响到社会大众,通过形成犯罪治理共识,推动刑事政策的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不断提升中国犯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石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