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市南城街道构建“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圈
来源:新疆法制报   发布时间: 2019-08-16 12:43:38  作者: 刘琰 王晨 董彦良

左邻右舍摩擦不断,业主物业矛盾升级,“离婚大战”旷日持久……生活中的这些“闹心事”,如果没人管、没地儿说,小事就会拖大,大事更会拖“炸”。

法律服务送上门,大事小事不出圈。近年来,阿克苏市南城街道围绕群众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着力构建内容各有侧重、资源打包整合的法律服务圈,把公共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找到管事的人、说事的地儿,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服务“量身定制”

7月30日上午,在南城街道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员王佳男帮古勒阿瓦提社区居民周某夫妇起草了离婚协议书,并向民政部门出具调解回执。

周某和妻子刘某是姐弟恋,年龄差距和两地分居导致二人感情疏离、渐行渐远,刘某提出离婚,周某却不想分手。

7月14日至29日,王佳男对他们进行了3次调解:第一次,讲明婚姻中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给出一周“冷静期”;第二次,把脉“问题婚姻”,开出“药方”;第三次,在双方达成一致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就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归属等问题进行法律提示。

这是该工作室的标准化流程:在15天内进行3次调解,若调解失败,引导当事人走司法程序。

以调为先,以和为贵,理性引导,依法维权。据南城街道司法所所长鲁萍介绍,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于今年6月成立,截至目前,共受理婚姻纠纷19件,调解成功12件。

公共法律服务要到位,必须精准。

南城街道下辖6个社区,商住小区、廉租房、公租房较多,物业纠纷居高不下。2018年,街道司法所在4个问题突出的社区设立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做好此类纠纷排查、预警和疏导工作。

同时,每个社区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各类矛盾纠纷由社区统一受理、分类化解,一般纠纷就地解决,重大疑难纠纷移交街道。街道、社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后,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今年1至7月,南城街道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8起。

多元联动调解

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司法所主导,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加强与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的协作,组建以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社区民警、律师为主的调解队伍,南城街道的“大调解”格局已初具雏形。

4月初,租住在丽都社区的安某开车载货时,因操作失误,被货车栏板砸中身亡。安某的亲属20余人从云南赶来处理后事,就赔偿数额与安某的老板发生争执。

南城街道党工委、丽都社区警务室、调委会和驻社区律师一起对此事进行调解,先明确事故责任,再解释政策法规,并调查了安某的家庭情况和用工公司的运营状况,最终,安某的老板赔偿42万元,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书。

“你开你的门,关我的门干啥?”“你的门不关我能开门吗?”7月下旬的一天,丽都社区干部谢冬云到浙商丽都小区6号楼走访,正遇上业主阿某和李某“开战”。她们是邻居,由于楼道狭窄,两家的门没法同时打开。阿某平时喜欢敞着门,李某开门时便把阿某家的门关上,二人因此生了嫌隙。

谢冬云一口一个“大姐”叫着,挽着两位老太太来到社区调委会,人民调解员端上热茶,4人坐着聊天,从“抬头不见低头见”说到“开门关门互谦让”,调解员还顺带科普了“相邻权”,阿某和李某不好意思了,“嗨,以后不吵了”。

晓之以理,理要讲到点子上;动之以情,情要找到突破口。“大调解”集聚资源、整合力量、上下联动,专治“疑难杂症”。

法律顾问的“成绩单”

下社区72次,提供法律援助3次,开展法治宣讲45次,解答群众咨询54次,化解矛盾纠纷35起,这是南城街道法律顾问高磊和阿曼古丽·吐尔地一年的“成绩单”。

高磊和阿曼古丽分别来自新疆忧乐律师事务所和新疆胜天律师事务所。去年6月,两人与阿克苏市司法局、南城街道办及其所辖6个社区的负责人签订了《阿克苏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协议书》。

一年来,两名律师跑遍了6个社区的所有单位和居民小区,成为大家身边的法律顾问。

除了介入居民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高磊还对辖区23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他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合同纠纷、欠款纠纷、劳动争议频发,遂向上述企业发出风险预警,提出防范处置建议。

阿曼古丽则以她的语言优势成为了普法志愿者。国旗下的宣讲、法律知识竞赛、“去极端化”讲座,处处都有她的身影。

“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圈赢得了群众点赞,也获得了社会认可。2018年,南城街道司法所获评“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南城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自治区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

下一步,南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书记杜云川定了个“小目标”: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让群众用得上、可选择、得实惠,从而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圈还将不断扩大。

责任编辑:李晓晓